98%的人说东南亚不安全,可越南居然例外?
“98%的人说东南亚不安全,可越南居然例外?”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愣住了。 去之前,家人一再叮嘱:别乱跑,小偷、抢包、黑车,危险得很。 可落地河内之后,半夜走在还剑湖旁,竟然有点不真实。 耳边是摩托车引擎轰鸣,湖水反着霓虹灯的光,年轻人坐在草地上吃烧烤喝啤酒。 我提着手机走了两圈,包没被抢,钱包没被摸。 心想,难道是运气好?还是越南真的“老实”了? 后来在岘港的海滩,凌晨两点,我跟几个朋友坐在沙滩边撸串,风很大,路灯昏黄。 旁边有两个越南小哥走过来递啤酒,说一起喝一杯。 我本能防备,手下...
“98%的人说东南亚不安全,可越南居然例外?”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愣住了。
去之前,家人一再叮嘱:别乱跑,小偷、抢包、黑车,危险得很。
可落地河内之后,半夜走在还剑湖旁,竟然有点不真实。
耳边是摩托车引擎轰鸣,湖水反着霓虹灯的光,年轻人坐在草地上吃烧烤喝啤酒。
我提着手机走了两圈,包没被抢,钱包没被摸。
心想,难道是运气好?还是越南真的“老实”了?
后来在岘港的海滩,凌晨两点,我跟几个朋友坐在沙滩边撸串,风很大,路灯昏黄。
旁边有两个越南小哥走过来递啤酒,说一起喝一杯。
我本能防备,手下意识护住手机,结果人家聊了两句就走了。
那一瞬间,我开始怀疑以前听到的“东南亚不安全”是不是有点被放大了。
可这事没那么简单。
追着负面新闻跑,越南却像被遗忘了一样
回国后我查了数据,泰国每年吸引近千万中国游客,越南也有几百万,但新闻热度天差地别。
曼谷有人被宰,立刻上热搜;
菲律宾绑架案,直接爆款;
巴厘岛小偷猖獗,几乎年年报道。
可越南,似乎总是安静的。
有意思的是,我在芽庄遇到一个开摩托的老大爷,中文说得溜。
他说:“越南警察抓小偷很严,街上偷一回可能就关进去。”
说完笑眯眯补了一句:“所以你们中国游客放心花钱啊。”
我当时没太当回事,可后来和一个常驻胡志明的朋友聊到,才发现事情真不一样。
他说那边治安管理非常强硬,警察巡逻频繁,特别是旅游区。
夜里看到便衣盯着几个年轻人骑摩托盯包,我才知道那不是都市传说。
战争留下的影子,比想象的深
越南的“安静”,可能跟历史有关。
从法国殖民,到美国入侵,再到1979年那场和中国的战争,越南一直活在大国的夹缝里。
那些被炸毁的城市、牺牲的士兵、战后的重建,像一条条烙印压在这个国家的骨子里。
我去过河内的战争博物馆,看到几面被弹孔打穿的国旗,心里挺不是滋味。
导游说那是“痛过才懂的现实”。
被揍过的国家会更小心行事吗?
站在那面满是弹痕的墙前,我觉得是的。
越南比很多东南亚国家更懂得一个道理:不能乱。
他们想要发展,想拉投资,想进世界工厂的赛道,越乱越没人敢来。
所以你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街上热闹、吵闹,但底线很清楚。
街头的故事比数据更真实
我在胡志明市区被一个小哥盯上过。
他骑着摩托跟了我两条街,我心脏跳得飞快。
正在琢磨要不要撒腿跑,突然从路口拐出来两个警察。那小哥一看见,掉头走了。
那一刻,汗湿透了后背。
跟本地人聊,他们说飞车抢包确实存在,特别是大城市,可只要不是半夜独自走荒凉街区,问题不大。
相反,我在吉隆坡机场被两个“出租车司机”围住推销高价黑车,那种压迫感比在越南强烈多了。
芽庄夜市那边,我还碰见过一个卖冰粉的大妈,看到我想掏手机拍照,笑着伸手挡了一下:“别拍我秃头啊。”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种生意人的自信和热情,其实是安全感的一部分。
你很少能在危险感高的城市看到这种松弛。
跨不过的另一面
但别误会了,我不想把越南写成“治安天堂”。
有些坑还是有的,宰客、假酒、黑车、汇率陷阱,很多人中招。
河内老城区的窄巷里,小偷也活跃得很,盯背包。
摩托车飞车党在芽庄机场附近依然存在,差点抢走我同伴的相机。
所以问题不是“越南安全不安全”,而是它的不安全和危险的方式不同。
在菲律宾,可能担心暴力;在泰国,可能遇上宰客;在越南,更像在防备街头的那一瞬间意外。
越南安静,不代表永远这样
现在越南经济增速快,制造业迁移、外资涌入、游客猛增。钱带来机会,也带来矛盾。
在河内,老城区的房租三年涨了一倍,本地年轻人抱怨工作难找;
胡志明的外卖员一天跑十几个小时,月收入却还比不上工厂工人。
这样的社会张力,迟早会释放。到时候,安全感能否维持,没人敢说。
如果只用一句话形容越南,我会说:
这不是绝对安全的天堂,而是一个被历史敲过骨头的国家,正在用尽全力维持稳定。
夜色下的河内街头,摩托呼啸而过,空气里混着啤酒味和烧烤味。
我走在人群里,耳朵被喧闹包围,心却出奇平静。
有时候,安全感不是数字,而是脚步落地的那一刻,心里冒出的那句:“好像还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