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长征中一次致命的危机

▲遵义会议时的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中 最黑暗的时刻 主讲人|刘统 【编者按】本文根据2016年9月10日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八季第二讲现场实录整理,全文两万多字,本号昨天转发了上半部分,今天转发下半部分。 【摘要】毛泽东深知这已是一场致命的危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仅剩八万余众,既无粮草,又缺枪械,几乎丧失了作战能力。面对困境,毛泽东将如何应对?起初,他寻求和平解决。然而,当和平谈判无果而终,他便开始探索其他可行的道路。 张国焘率领着二、四方面军,再度踏过草地,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

▲遵义会议时的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中

最黑暗的时刻

主讲人|刘统

【编者按】本文根据2016年9月10日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第八季第二讲现场实录整理,全文两万多字,本号昨天转发了上半部分,今天转发下半部分。

【摘要】毛泽东深知这已是一场致命的危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仅剩八万余众,既无粮草,又缺枪械,几乎丧失了作战能力。面对困境,毛泽东将如何应对?起初,他寻求和平解决。然而,当和平谈判无果而终,他便开始探索其他可行的道路。

张国焘率领着二、四方面军,再度踏过草地,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实现了历史性的会师。陈昌浩等人撰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会师词,我们热切期盼着这一刻,盼到了望眼欲穿,宛如失足的孩子重归母亲怀抱。这感情是多么真挚!长征的胜利会师,无疑是革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幕。一、二、四方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终在陕甘宁地区实现会师,中国革命由此迈向了重大胜利的新篇章。

张国焘、毛泽东陕北

红军三大主力成功集结,最欣慰的莫过于蒋介石。他心说你们三家到一块了,很好,给我一个彻底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天赐良机。于是蒋介石赶紧调兵遣将,调集了50万军队,把陕甘宁团团包围,东边阎锡山,南边张学良、杨虎城、顾祝同、胡宗南,西南马步青、马步芳,西北马鸿逵、马鸿宾。蒋介石对将领们说,攘外必先安内,消灭了共产党红军,我会带你们抗日的!

毛泽东知道这是灭顶之灾,三大主力会师之后,红军一共还剩下八万多人,要吃没吃,要枪没枪,基本上没有战斗力了。毛泽东怎么办呢?首先他是求和。《毛泽东书信选集》从1936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的时间,毛泽东写了17封信,一辈子的软话都在这个时候说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呵,只要蒋先生停止内战,我们红军都愿意追随蒋介石共同抗日等等。蒋介石不为所动,他还不知道你共产党是怎么回事,非要消灭你不可。

面对求和无望的困境,毛泽东果断寻求新的策略。他首先下令彭德怀率红军挥师宁夏,这场战役被称作宁夏战役,亦被称为西征战役。根据党史记载,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相继发起了东征战役与西征战役,从而巩固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地位。“那么,宁夏地区有日本人吗?你们为何要前往那里?”面对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塞,无法立刻给出回答。宁夏战役的初衷在于打通一条通往苏联的路线,经内蒙古进入外蒙。若情况不利,我们可率领队伍前往苏联。然而,战役一开始,毛泽东便意识到此路不通。若共产党和红军逃出国境,蒋介石将统一全国,中国历史中共产党将不复存在。因此,此路线不可行。

第二条路,派红四方面军主力组成西路军西征,开辟河西走廊。这个事情现在有很大的争议,许多红四粉在网上写文章,说毛泽东就是要黑红四方面军,特地把他们派到河西走廊送死,削弱张国焘的实力,他好掌大权。这种说法是非常阴谋论的。

当年,此问题涉及双方的关系。首先,毛泽东对红四方面军表示:“你们不宜前往陕北,那里根本无法养活你们这六万大军,粮食供应不足,你们还是留在甘肃,开辟新的根据地为宜。”其次,徐向前、陈昌浩以及众多红四将领也因担忧陕北可能引发的路线斗争,以及清算他们在卓木碉会议中的旧账,而不敢前来。因此,他们内心充满疑虑。在此背景下,中央下达了指令,要求他们组建西路军,旨在打通国际通道,前往新疆,即与远方建立联系。中央还承诺,苏联已在新疆备有机枪和其他武器,等待西路军前去接收,并执行这一任务。(推荐阅读《西路军与陈昌浩终章》)

昔日,红四方面军在听闻这一使命时,士气高昂,欢欣鼓舞。他们心想:“到了新疆,我们就能装备苏联的武器,再度成为红军的领军力量。”在如此信念的引领下,红四方面军迅速行动,两万余人渡过黄河,一路西进。彼时,马步芳仅拥有两个师的兵力,如何能与两万之众的红四方面军抗衡。然而,中央突然下达命令,要求停止前进,就地建立抗日根据地,既不允许继续西进,也不准撤退。徐向前、陈昌浩对此深感困惑,为何不能带着从新疆获得的武器返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些武器并非为红军准备。苏联的武器是赠予盛世才的,苏联意图在新疆扩大势力,与红军并无瓜葛。中央此举旨在让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开辟一片天地,建立根据地,以留一条退路。若陕甘宁地区形势恶化,中央或许还需寻求徐、陈的支援。这无疑是中央和毛泽东精心布局的一步活棋。

▲陕北红军态势图

“谁有如此能耐,能率军走完两万五千里?我自认并无此等本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决定一探究竟,便悄悄前往洛川,与共产党秘密会面。共产党派出的代表是周恩来和李克农。周一,他们见到张学良后,不禁对他赞誉有加,称赞少帅年轻有为,如能领导抗日,共产党和红军都愿听从其指挥。张学良听后十分高兴,随即与红军结盟。首先,他资助红军十万大洋,并提供两万套棉衣棉裤,以助部队度过严寒,解决燃眉之急;其次,双方建立情报互通机制,相互不攻击,秘密渠道得以建立。

若蒋介石发动进攻,望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为我军让出一条通道,让我们率红军从中穿行,越过秦岭,返回徐海东在鄂豫皖的根据地;若鄂豫皖局势不容立足,我们再行二次长征,投奔河西走廊的徐向前、陈昌浩。由此可见,毛泽东当时已深思熟虑,谋篇布局,旨在拯救濒临绝境的共产党和红军。

张学良回复电文称:“暂勿焦虑,局势短期内恐有新变。”对于何种变化,共产党亦未可知。随后,张学良向蒋介石进言:“您看,共产党已求和,表示屈服,并接受了改编,难道不能将他们吸纳进军队?”蒋介石闻言怒斥:“你这小子,懂什么政治?”一番斥责之后,张学良怒火中烧,心想:“你这老头子,不给面子,那我就让你尝尝我的手段!”于是,他一怒之下策划了西安事变,于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一同在西安将蒋介石扣留。

西安事变由张学良独自发起,事前并未与共产党有任何沟通,甚至共产党未曾预料到这一事件。当西安事变的消息传至陕北瓦窑堡时,中央政治局普遍表示欢迎,认为这是抓住蒋介石的好机会。他们期待张学良能组建抗日政府,并表示愿意与之合作。为此,立即派遣周恩来同志前往西安,商讨组建国防新政府的计划。中共中央强调,蒋介石必须被牢牢控制,而杨虎城则不可信任,必要时可采取极端措施。这种情绪反映了中共中央当时的强烈情感,对蒋介石长征途中的苦难感到愤怒,认为无法轻易放过他。

▲张学良结果西安事变一发生,全国舆论一致声讨,张季鸾在《大公报》写社论,现在国难当头,日本人虎视眈眈,张、杨两个军阀还在搞政变,还想篡位,你们不是乱臣贼子,谁是?全国的舆论一致声讨,张、杨显得非常孤立。

三天后,共产国际向中共中央发送了指令,明确指出蒋介石是领导中国抗日的合适人选,而张学良则不适宜担任这一角色。中共中央应与蒋介石联合抗日,而非与张学良合作。在张国焘的回忆录中记载,共产国际的电报送达后,毛泽东显得非常激动,在窑洞中来回踱步,连连称奇,感叹局势突变,原本是如此安排的,如今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不是显得我们出尔反尔了吗?

事实证明,共产国际这次说对了。张学良,因其不得民心,中央不得不遵从共产国际的指示,迅速派遣使者追寻周恩来,并将共产国际最新的动态及时传达给周恩来。

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半月后,周恩来抵达西安,张学良急切期待着他的到来,渴望聆听他的意见。然而,周恩来并未直接与张学良交流,而是先拜会了蒋介石,并表示:“校长,我已到来。只要您同意终止内战,共产党和红军将全力遵从您的领导,携手抵御外敌。”蒋介石正陷于困境,被软禁半月,宋美龄和端纳不惜冒险从南京飞至西安,探望蒋介石。宋美龄劝道:“不要再继续‘剿共’了,南京那边有许多人盼着您倒台,觊觎您的位置。”面对困境,蒋介石决定先寻求自保,于是他对周恩来表示:“只要你们听从我的指挥,我可以停止内战。”在蒋介石的表态下,宋美龄召集周恩来和张学良召开会议,强调民族大义为重,国共两党应摒弃前嫌,重新携手合作,共同抗日。最终,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远非电影中所描绘的那般戏剧化。

西安事变让陕北局势柳暗花明,却让西路军陷入了困境。当时,西路军驻扎在张掖、武威一带,既无前进也无撤退,僵持了整整三个月。正值冬季,如今我们穿越河西走廊,依旧见不到村庄,人烟稀少,这里是个极其贫瘠荒凉的地方。两万红军的到来,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粮食,再次出现了在草地时的问题,即军队与回族居民争夺食物。三个月的时间里,西路军滞留在河西走廊,冬天无处安身。他们占据了回族的村庄和房屋,为了取暖,甚至砍伐了回民种植的树木作为燃料。面对这样的行为,回民怎能不感到愤怒?

河西走廊,那是一段历史中,左宗棠曾对回民实施重大军事行动的地方。因此,在那片土地上,不论回民属于哪个党派,一旦遇到汉人侵占他们的房产或土地,便会与他们抗争到底。马步芳便召集了约五六万民众,组建民团,与西路军展开了激烈的冲突。西路军在此地耗费了大量时日,当弹尽粮绝之际,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未能获得回民的支持,反而招致了回民的一致仇恨。这样的局势注定了战争的走向。在梨园口、高台等地发生的惨烈战斗,并非仅仅是马步芳的部队与西路军的对决,而是以马步芳部队为基础,联合了众多回民与红军展开的战斗。

▲西路军路线图

我抵达张掖,与当地党史办的同仁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党史办的同事们见到北京来的学者,便准备了一份官方的讲话稿,开始用官方的语言发言。我则提议,既然我们都是研究历史的,既然我有幸亲临现场,那就让我们摒弃官腔,直接交流真实的状况。他们听后,不禁感叹:“哎呦,我爷爷曾说过,红军到来之时,对我们这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树木被砍伐,房屋也被拆毁。当时,回族同胞与西路军展开激战,父子并肩作战。红军以步兵为主,而回族则多为骑兵,往往五六个红军才能制服一个回族骑兵。我们费尽周折,终于将他们从马背上拽下,西路军缴获了上百匹战马,并组建了自己的骑兵团,与马家军对抗。然而,当双方交战至阵前,马家军只需吹一声口哨,那些马匹便驮着红军士兵跑回了他们的阵地,因为那些马匹原本就属于他们。”

最终,西路军的败局异常惨烈,徐向前与陈昌浩仅以身免,艰难逃回陕北。红军主力损失殆尽,唯有李先念率领的数百人艰难求生,最终逃亡至新疆。陈云及时伸出援手,接应了他们。(推荐阅读《西路军被俘将士命运悲惨》)

团长配团长,连长配连长,士兵配士兵,必须门当户对。当时西路军妇女团的团长王泉媛,便被分配给了马家军的一名团长。王泉媛性情刚烈,宁死不屈,常常以剪刀相抗,马家军见她性情如此激烈,遂施以重拳,将她逐出家门。此后,王泉媛历经艰辛,从甘肃一路跋涉,最终回到了井冈山的老家。

▲晚年王泉媛然而,众多红军女战士无奈之下,转而投靠了马家军,她们在当地被赋予了一个别称——“共产婆”。只要一听到四川口音,便可知她们曾是红军的一员——“共产婆”。她们嫁给马家军后,直至1949年,王震率领的部队西征新疆,途经青海、甘肃等地,对当地进行了全面的肃反运动。马家军驻地经历了三次“肃反”运动,可谓彻底根除了一切隐患。那些曾经的共产主义者如今变成了变节者,只因你选择了马家军的阵营。为何你不选择献身?那时的政治环境极为激进。

直至1979年,我国开始了对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当时,我们复旦的一位学员被派往青海湟源县担任副县长,肩负起平反冤假错案的重任。他感慨地说,他所负责的地区最严重的冤案便是“共产婆”案件。于是,他开始调查,发现只剩下了几十位共产婆,她们都已年迈,七十岁高龄。自1936年西路军失利以来,她们一直承受着政治与身体的双重苦难。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共产婆终于得到了平反,每个月国家会给予她们40元的生活补贴,她们无不感动得泪流满面。于是,有位名叫董汉河的记者采访了她们,深受感动,并撰写了《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一书。

那么,我们探讨一下,西路军的遭遇揭示了何种道理?革命,有人得利,有人吃苦。当时,西路军肩负着为中央政府预留退路的重任,因此在彼处僵持不前,既未向前推进,亦未退却。直至西安事变得以平息,他们已陷入四面楚歌,无路可退的境地。这便是历史,亦是西路军所遭遇的悲剧。

红军长征蕴藏着无数动人的传说,然而,这一部伟大的史诗又是如何得以传世的呢?首先,这离不开……埃德加·斯诺。

在西安事变爆发前,斯诺应张学良之邀,悄然踏入陕北。恰逢毛泽东身处饥寒交迫之际,见到这位远道而来的美国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即,他指示红军干部全力配合,搜集各类素材,要求每位同志撰写自己的长征回忆录,以便斯诺携至上海,为我们筹措资金、募捐物资,以期改善生活。于是,斯诺每到一处,我们都向他提供所需材料,并安排采访。他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书,便是闻名遐迩的《西行漫记》。《西行漫记》的素材。

斯诺的采访仅涉及部分内容,斯诺离去后,红军整理了大量回忆录,积累了数百篇稿件。当时冯雪峰正准备从延安前往上海,以重建左翼文化。为此,延安方面将长征回忆录手抄了数份,其中一份便由冯雪峰携带至上海。原计划将其转交给鲁迅,然而鲁迅不幸去世,文稿便转给了书商。该书商将这份手抄本秘密保存。尽管回忆录已撰写完成,但由于国共合作的原因,未能进行编辑和出版。稿中涉及大量对蒋介石的负面评价。

毕竟,这乃是一份至关重要的史料。在那时,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受毛泽东之托,负责编纂这些文稿。徐梦秋、丁玲、徐特立他们数人于延安从事编纂工作,至1942年,终成两册著作,定名为《红军长征记》。

《红军长征记》首版采用土法印刷,朱德上将曾将其中一份赠予史沫特莱女士。史沫特莱女士离世后,此书捐赠给了哈佛燕京学社。社内在一次整理库存时,一位在上海的同志,当时担任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发现这是一本带有朱德签名的重要书籍。兴奋之余,该同志将此书复印并送往上海。此后,上海出版了两种版本:《红军长征记》,一套是1942年由徐梦秋编订的铅印本,收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另一套则是冯雪峰所携的手抄本。这两个版本终于得以重新面世。

1936年《红军长征记》手抄本

《红军长征记》1942年延安版这两个版本的重新面世,使得《红军长征记》的内容顿时丰富了许多。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便再难觅得这两个版本的踪迹。回想起当年在延安着手编写《红军长征记》的情景,参与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刚刚经历过长征,对许多往事记忆犹新。尤为关键的是,那时的中央并没有设定统一的口径或框架,作者们可以自由发挥,随心所欲地书写,从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和风格。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发现这些文字对前辈不够尊重,于是开始了对内容的净化与裁剪。195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这是官方首次正式公布原始资料,但所收录的文章仅有五十余篇,其余一百余篇则已被删减。

1956年《红军长征记》选本

随后,我坚决表示必须寻找最初的版本。一经查阅,发现《红军长征记》共有100篇文章。我整理了《红军长征记》。然而,1956年的版本亦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收录的多篇篇幅较长的综述文章,并非源自我国,而是源自苏联的出版物。

这篇极具价值的文献,题为《随军西行见闻录》,署名“廉臣”所著。此书于1936年在上海问世,堪称珍稀之品。此廉臣,陈云所述即是我。抵达苏联后,我以“廉臣”为笔名,着手宣传长征故事。在著作中,我描绘了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医,他跟随红军长征的经历。然而,陈云并未完成全程长征,在抵达泸定桥前,中央下达了指令,令陈云前往苏联,潘汉年则返回上海,他们随之离开了红军的行列。而廉臣也仅完成了长征故事的一半。

继此之后,一部名为《雪山草地行军记》的作品问世,其作者杨定华,正是时任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杨定华与陈云均为政治局委员,他们均具备全局观,且亲身参与了长征。因此,他们的著作不仅生动有趣,更充满了真实感。然而,有一点需要指出,他们撰写这些文章的初衷是为了宣传长征,因此笔下的内容无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长征之苦,一言难尽。徐梦秋所著的《长征记》堪称上乘之作,其文采飞扬,笔触细腻,实为佳作中的翘楚。在描绘红军穿越草地时的饥渴之苦、艰难生活以及知识分子野外生存的情景时,笔触生动细腻。徐梦秋,作为毛泽东极为赏识的宣传工作者,以其卓越的文采著称。然而,命运多舛的徐梦秋在穿越雪山和草地时不幸双脚冻伤,严重坏疽。抵达陕北后,马海德医生随斯诺一同到来,为他救治,但不得不将徐梦秋的双脚截肢,导致他终身残疾。尽管如此,徐梦秋后来仍被毛泽东重用,前往新疆与盛世才进行统战工作。面对是否投靠苏联还是国民政府的抉择,盛世才坚定地选择站在中国人的一边,尽管他是苏联共产党的成员。最终,他选择投靠国民党,并与共产党划清界限,逮捕了包括陈潭秋、毛泽民在内的众多共产党人。在将他们全部逮捕之后,徐梦秋最终选择了屈服,走上了背叛的道路。陈潭秋、毛泽民等同志,在盛世才的残酷镇压下,英勇就义。徐梦秋因此无法回归,她选择了投身军统。

1949年南京城,国民党面临败退,毛人凤曾言,对那些背叛共产党的叛徒,我们无需带走,此刻他们对我们有何价值?徐梦秋陷入绝境,刘伯承进驻南京之际,他仍试图与刘伯承搭上关系。共产党方面回应,久寻不得,竟在此找到你这叛徒!遂将徐梦秋投入监狱,直至1970年代,他在狱中离世。

因此,徐梦秋的这些作品自然不宜公之于众,亦不宜收录于《长征记》中。直至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得以公正地审视那段历史,这才决定将徐梦秋的文章原貌整理出版。在整理徐梦秋的文章之初,我以《红军长征记》1942年的版本作为底本。然而,当我翻阅1936年的手稿本时,却发现其中大段文字描写得尤为生动,例如,我们惊异地发现喇嘛庙中的佛像竟然可食,我们每日以锅煮之,味道如同豆沙,且需隐瞒其他同志,以免落入空门。此类文字,我认为极为真实。

▲徐梦秋长征史料越接近时代,越真实。我已将这些文字悉数恢复,即便是那些被划上标记、框定范围,他们个人认为不宜保留的部分,我也一并还原。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认为这样做才能保持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然而,红军中的这些文人士子所撰写的文章,可谓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细节。红军,同样是人,是一群充满朝气与纯真的年轻身影。

彭家伦是红军政治部的干事,他写的文章为我们解开了飞夺泸定桥最后的谜底。彭家伦写的文章被删了好几篇,为什么删他的文章呢,我把原始版本拿来一看,原来他写红军刚刚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到了国统区的一个镇子乌迳,一看有饭馆、有集市,红军就高兴了,他们到了杂货店,老板,我买两块钱的盐。老板给他们称了16斤盐。红军说两块大洋有这么多的盐吗?我们在苏区的时候两块钱一小口袋盐都买不了。可见当时禁运多厉害,他们一下扛了一大麻袋盐回去,两个红军战士兴高采烈。还有一个战士,到了杂货铺一看,一个塑料瓶子,这里面一定是炼乳。老板说这不是牛奶,你别喝。战士不信,拿起来就喝,是墨汁,喝了一嘴都黑了。他就跟老板打架,大闹一场。彭家伦赶紧赶到,说是你不对,人家不让喝,你还喝,犯傻了吧!就这样的情节,很可爱,表现出红军是一群非常天真烂漫的人。而且在长征中,也不完全是痛苦,还保持着这种乐观精神,而且还能把这些朝气蓬勃的东西记下来,我认为是非常可贵的。

因此,每当我整理《红军长征记》一书,心中所想便是将最为原始的资料融入其中。这些资料越是贴近原貌,便越能拉近我们与1934、1935年的距离,越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背干粮过草地(黄镇)

长征给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点,长征首先是为了生存。若非有共产党的领导和红军的力量,革命事业将何以继续?因此,在遭受“左倾”路线的压制和失去苏区的不利局面下,毛泽东他们选择了撤退,而且退得越远越好,直至抵达荒凉无人之地、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的区域,方能确保部队的存续。然而,这样的环境下不宜轻易交战,一旦交火,整个部队便可能全军覆没。这并非示弱,而是基于实际状况的明智选择。

第二点:方向问题。何去何从?是退守于偏远的深山荒野,或是开拓一条进步的道路?如何实现进步?唯有抗日斗争,唯有唤起民众的力量。因此,毛泽东选择了奔赴陕北,而非如张国焘般困守川西北的藏区。这取决于个人的志向和气魄,而这样的方向并非一蹴而就,需一步一个脚印,边走边观察,边摸索。最终,将个人理想与实际状况相结合,方能达到既定目标。

第三点,长征无疑彰显了红军那非凡的作风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力量,超越了人类体能的极限。穿越雪山与沼泽,体验四渡赤水的征程,是对红军在极端艰苦环境中生存能力的深刻体悟。我们是否具备这种意志,去投身事业、投身工作,克服重重困难?若你在遭遇微小挫折时便选择轻生,那你的坚韧与红军相较,根本无法匹敌,你只能算是一个失败者。我们从红军的故事中汲取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在红军自身,也正如传教士薄复礼所描述,红军的形象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敬佩。

张学良部下目睹红军长征队伍,不禁感慨:队伍中竟有众多长者,如徐特立先生;更有众多女性,如蔡畅女士;更有留学归来的学子。他们难道只为金钱?显然,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不愧为伟大的共产党人。当年,无数人深受其感召。如今,当我们重提长征,更应深刻领悟红军长征所展现的精神。

红军长征不仅构成了共产党的宝贵遗产,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我们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征途上的强大动力。将这种精神融入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将其应用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中,方是对红军长征精神最深刻的传承与发扬。

(全文完)

【作者简介】

刘统(1951年9月1日—2022年12月21日),出生于北京,“文革”中老三届。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军衔;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教授。长期从事历史地理、中共党史与战争审判研究,出版著作数十种。代表作有《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历史的真面目》,以及“解放战争系列丛书”《决战:东北解放战争》《决战:华东解放战争》《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等。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

电话:

邮箱:

QQ:

足球资讯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