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备案和算法备案有什么区别?必须一起办吗?
大模型备案和算法备案存在多方面的区别,具体如下: 备案对象 大模型备案:主要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特别是那些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大型语言模型或深度合成模型,如 ChatGPT、文心一言等。 算法备案:适用于各种算法推荐服务,包括个性化推送、排序精选、检索过滤、调度决策等,只要应用了算法推荐技术向用户提供演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企业或机构,无论是面向 C 端客户还是以 API 接口形式向 B 端企业提供服务,都需进行算法备案。 备案目的 大模型备案:旨在确保大模型在提供服务前符合国家的安全...
大模型备案和算法备案存在多方面的区别,具体如下:
备案对象
大模型备案:主要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特别是那些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大型语言模型或深度合成模型,如 ChatGPT、文心一言等。
算法备案:适用于各种算法推荐服务,包括个性化推送、排序精选、检索过滤、调度决策等,只要应用了算法推荐技术向用户提供演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企业或机构,无论是面向 C 端客户还是以 API 接口形式向 B 端企业提供服务,都需进行算法备案。
备案目的
大模型备案:旨在确保大模型在提供服务前符合国家的安全和合规要求,防止出现传播违法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误导用户等风险,同时保障数据的合法使用和来源的可追溯性。
算法备案:侧重于规范算法推荐服务的行为,防止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不合理应用,保护用户权益,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市场秩序。
备案要求
大模型备案:通常要求企业在模型上线前进行安全评估,提交详细的安全自评估报告,以及模型服务协议、语料标注规则、拦截关键词列表、评估测试题等材料,并可能需要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评估。
算法备案:要求企业在提供服务前,根据算法类型和应用领域,填报算法基础属性信息和详细属性信息,包括算法数据、模型、策略、风险与防范机制等,并提供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等。
备案流程
大模型备案:流程包括准备材料、向属地网信办提交备案申请、属地网信办审核、获得备案号等步骤,审核周期约为 3-6 个月,且需全程线下办理。
算法备案:企业需登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注册并填报企业基本信息、算法信息、产品及功能信息等,除部分企业可能被抽查进行线下核查外,大多数申请都可在线上完成,审核周期约为 2 个月左右,中央网信办每 1-2 个月公示一批次备案号。
备案材料
大模型备案:可能需要提交大模型的基本情况、安全评估报告、模型服务协议、语料标注规则、拦截关键词列表、评估测试题等。
算法备案: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副本原件扫描件、法人与负责人身份证扫描件、算法安全负责人工作证明、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
时间要求
大模型备案:暂无具体时间要求,但需在模型上线前完成。
算法备案: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在首次算法推荐服务上线前应当完成备案;已开展算法推荐服务的,需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施行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算法备案;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备案信息发生变更时,应在变更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变更备案;算法推荐服务终止的,应在终止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公示要求
大模型备案:备案成功后,需要在服务提供的网站、应用程序等的显著位置标明其备案编号。
算法备案: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在其网站、应用程序等的显著位置,公示备案编号、用于公示的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用途、数据使用范围等信息,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是否必须一起办,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若企业仅提供一般的算法推荐服务,如个性化推送新闻、商品推荐等,不需要办理大模型备案,只需进行算法备案。
若企业要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如面向公众的文本、图片生成服务等,则需同时完成算法备案和大模型备案。
若企业通过 API 接口或其他方式直接调用已备案大模型能力,且面向境内公众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则可考虑申请大模型登记而非备案,但仍需进行算法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