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谈判30分钟破裂,俄代表怒斥离场,普京:见我哪有这么容易
当俄乌双方再次坐到谈判桌前,38分钟的对话,足以说明一切。这不像是严肃的国际谈判,更像是一场双方直接把底牌掀开的“最后通告”。 见面?还是签字?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直盼着能和普京总统直接会晤。在他看来,最高领导人间的见面,是打破目前僵局的关键一步。 乌方谈判代表乌梅罗夫也跟着提议,希望在今年8月底能办一场峰会,甚至主动提及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来“助阵”。 乌克兰的逻辑很清楚:先见面,再深入谈。他们希望借助这种高层级的直接对话,以及国际社会的关注,来争取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可俄...
当俄乌双方再次坐到谈判桌前,38分钟的对话,足以说明一切。这不像是严肃的国际谈判,更像是一场双方直接把底牌掀开的“最后通告”。
见面?还是签字?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直盼着能和普京总统直接会晤。在他看来,最高领导人间的见面,是打破目前僵局的关键一步。
乌方谈判代表乌梅罗夫也跟着提议,希望在今年8月底能办一场峰会,甚至主动提及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来“助阵”。
乌克兰的逻辑很清楚:先见面,再深入谈。他们希望借助这种高层级的直接对话,以及国际社会的关注,来争取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可俄罗斯这边的态度,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冷酷。俄方代表团团长梅金斯基说得很直白:“普京总统不是泽连斯基总统想见就能见的。”
梅金斯基还强调了一点:领导人会晤,那可不是为了讨论,而是为了签署那些已经谈妥的协议。言下之意,你得先接受我们的条件,普京才会露面。
这双方对“谈判”功能的理解,完全是南辕北辙。乌克兰想把会谈当成争取国际支持的舞台,而俄罗斯则将其视为确认自己胜利的仪式。这种根本性的错位,注定了这38分钟的对话,不会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战场才是硬道理
谈判桌上双方敢于如此强硬,甚至不惜直接“掀桌子”,是因为他们真正的底气,都来自于战场。这次会谈的迅速破裂,其实就是双方军事行动升级,以及战略意志对抗的直接反映。
在谈判开始之前,双方就已经用行动亮明了姿态。乌克兰方面,发动了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上百架无人机突袭莫斯科,同时还启动了“蛛网行动”。
乌方想得很明白,要通过这些远程打击和不对称作战,在战场上给俄罗斯施加压力,以此来换取谈判桌上的更多空间。这是典型的“以打促谈”策略。
但俄罗斯对此的应对,也异常坚决。他们依靠自身强大的军事工业产能,持续对乌克兰进行压迫。
就在今年6月,俄军就发射了超过5300架“天竺葵-2”型无人机,对乌克兰的电力、油库和后勤设施进行了持续的打击。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位于阿拉布加经济特区的无人机工厂,产量已经飙升到原计划的九倍。这显示出俄方在长期消耗战中的强大生产能力和后劲。
这种在谈判前夕加剧军事行动的模式,以及在会谈中互不相让的态度,都说明了一点:双方现在已经不指望靠对话解决问题了。他们都想通过军事胜利,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条件。谈判桌上的话语,不过是战场炮火的回声。
外部压力,凉了
乌克兰急切地希望外部力量介入,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但这次谈判中,这位曾经设定“50天大限”的关键角色,却显得异常沉默。
回想此前,特朗普曾扬言,如果在50天内不能达成协议,将对俄罗斯施加新的关税制裁。这一招,确实在今年5月促成了第一轮俄乌谈判。
可这次第三轮会谈,特朗普总统却未曾发表任何评论。这种沉默,让乌克兰想借力外部的期望,大打折扣。
从俄罗斯的角度看,他们似乎已经做好了迎接新制裁的准备,一副“没在怕”的姿态。俄方的经济和军事工业,特别是无人机工厂的产量激增,都表明他们对外部压力的承受力正在增强。
同时,欧洲国家的疲惫也削弱了国际社会的整体压力。法、德等国因为援助乌克兰的沉重负担,以及自身面临的能源问题,对俄乌冲突的表态变得越来越谨慎,影响力也随之下降。
说到底,外部调停只有在冲突双方都有妥协意愿时才有效。当俄罗斯认为自己手握主动权,并且觉得冲突僵持甚至符合某些外部大国的利益时,任何外部的威胁或调停,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结语:清理残局
这短短的38分钟会谈,最后只留下了一份关于交换战俘和遗体的冰冷清单。虽然双方在一些技术性和人道主义问题上达成共识,比如确认了战俘交换和人道协议已落实,也同意组建三个“线上工作组”,处理未来的技术性谈判。
他们甚至还同意了新一轮涉及1200多人的大规模战俘交换,俄罗斯也承诺在乌方具备冷冻设备的前提下,再移交3000具遗体。
然而,这些所谓的“共识”,都仅仅停留在战争最原始、最残酷的“扫尾工作”层面,与真正的政治解决方案或停火协议,完全不沾边。
这次闪电式的谈崩,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了一个新的,也许是更加残酷的阶段:双方都已彻底放弃通过谈判来达成妥协的幻想。
俄罗斯亮出了其“体面胜利”的全部要价,包括要求乌军从顿涅茨克等四地完全撤军,乌克兰承诺放弃加入北约,并承认这些地区为俄罗斯领土。
而乌克兰则依然坚守其全面收复领土的底线,并试图通过高层对话和国际力量来扭转局面。这不再是战术层面的分歧,而是战略底线的直接对撞。未来,决定局势走向的,将不再是谈判桌上的言辞交锋,而是战场上更为残酷的实力消耗与意志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