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杀和珅,纪晓岚不去救和珅的五大理由
和珅在1799年,也即嘉庆四年,被列了足足二十条罪状,最终被赐死。这一年,纪晓岚已经升任吏部尚书,并且加封“太子少保”,达到了他仕途的巅峰。 此时的纪晓岚在清朝政坛上也算是有一定的话语权。很多人认为,如果纪晓岚出面为和珅求情,即便嘉庆最后仍然会处死和珅,但至少会考虑到纪晓岚的意见。然而,事实是纪晓岚并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即使纪晓岚达到了仕途顶点,但他在大清王朝的权力体系中并未占据核心地位。他担任的吏部尚书职位,在当时的官场中并不具备决定性影响力。 而他所获得的协办大学士和太子少保...
和珅在1799年,也即嘉庆四年,被列了足足二十条罪状,最终被赐死。这一年,纪晓岚已经升任吏部尚书,并且加封“太子少保”,达到了他仕途的巅峰。
此时的纪晓岚在清朝政坛上也算是有一定的话语权。很多人认为,如果纪晓岚出面为和珅求情,即便嘉庆最后仍然会处死和珅,但至少会考虑到纪晓岚的意见。然而,事实是纪晓岚并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即使纪晓岚达到了仕途顶点,但他在大清王朝的权力体系中并未占据核心地位。他担任的吏部尚书职位,在当时的官场中并不具备决定性影响力。
而他所获得的协办大学士和太子少保头衔,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际权力。因此,对于嘉庆来说,纪晓岚的话显然不会起到关键作用。所以,不是说纪晓岚不想救和珅,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其次,很少有人敢违背天子的意愿。嘉庆是谁?那可是大清皇帝啊。在乾隆还活着的时候,以太上皇之尊干涉朝政,使得嘉庆这个真皇帝反而像个傀儡。
尽管表面上嘉庆一脸笑意,不断称赞太上皇英明,但内心深处,他对这种局面早已厌倦至极。当乾隆去世后,嘉庆终于掌握了真正的权力,他迫切需要通过杀掉和珅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出来劝阻,无异于自寻烦恼。
第三,无论如何,和珅都注定难逃一死。即便出于人道主义关怀,纪晓岚试图营救和珅,也是徒劳无功。
嘉庆与和珅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当初乾隆立嘉庆为储君时,和珅曾多次劝阻,这一行为让嘉庆无法释怀。当他登基成为皇帝后,又怎能轻易放过这个旧仇敌呢?
第四,从个人利益角度来看,为何要冒险救一个注定失败的人?
作为一个聪明绝顶、善于观察形势的人物,纪晓岚自然明白此时站出来替和珅求情,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麻烦。他深知政治斗争中的危险,因此选择明哲保身。
最后,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现实使然。
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每一步都充满风险。对于任何一个官员来说,自保才是首要任务。面对强大的皇权以及不可逆转的大势,即便心存怜悯,也只能选择沉默。
综上所述,无论从自身能力、天子意愿、历史恩怨还是个人利益考量,纪晓岚都没有理由去拯救和珅。
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更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而残酷的政治生态。在乾隆退位后摄政的四年间,和珅愈加肆无忌惮地与嘉庆对抗。
朝中大臣们皆目睹了嘉庆对和珅的束手无策。乾隆一旦去世,如果和珅继续活着,嘉庆如何震慑群臣?纪晓岚对此心知肚明,如今已是嘉庆的时代,救助和珅既不值得也不明智。
其次,纪晓岚与和珅并无亲缘关系,自然没有理由去援救他。提出这一问题的人,很可能是受到了电视剧情节的影响,以为两人虽然斗得不可开交,但和珅死后纪晓岚也会遭殃。
这种推论实在站不住脚。纪晓岚与和珅年龄差距悬殊,而且所负责的事务毫无利益冲突,因此根本没有任何动机去拯救和珅。
再者,纪晓岚为人世故圆滑。如果说他们之间真的有些许情谊,那也是当年修编《四库全书》时,纪晓岚曾受到过和珅的照顾,对其有所欣赏。
然而,纪晓岚并非敢于直言进谏之人,他处事谨慎低调。在嘉庆年间能够升职,也因为当年在和珅怂恿老乾隆传位而不是传玺的时候,说了一句讨好的话。
因此,当嘉庆帝表现出强烈要除掉和珅的决心时,这样精明的纪晓岚绝不会自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