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19年,2500亿,收回了没?
说起咱们国家的三峡大坝,那可真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工程。 从它还在图纸上的时候起,就一直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有支持的声音,也有不少担忧的议论。 现在,这座雄伟的大坝已经在长江上安安稳稳地运行了快二十年了,当初那些围绕着它的问题,如今又被很多人重新提了起来。 大家最关心的,无非就是两个特别实在的问题:第一,这个花了咱们国家2500亿巨款建起来的大家伙,到底结不结实,它的寿命究竟有多长? 第二,这么大一笔钱投进去,到底值不值,现在回本了没有? 这两个问题,关系到咱们国家的重大决策,也牵动着每...
说起咱们国家的三峡大坝,那可真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工程。
从它还在图纸上的时候起,就一直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有支持的声音,也有不少担忧的议论。
现在,这座雄伟的大坝已经在长江上安安稳稳地运行了快二十年了,当初那些围绕着它的问题,如今又被很多人重新提了起来。
大家最关心的,无非就是两个特别实在的问题:第一,这个花了咱们国家2500亿巨款建起来的大家伙,到底结不结实,它的寿命究竟有多长?
第二,这么大一笔钱投进去,到底值不值,现在回本了没有?
这两个问题,关系到咱们国家的重大决策,也牵动着每个老百姓的心。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两笔账好好算一算,聊个明明白白。
首先,咱们来聊聊大家最关心的寿命问题。
很多人一听到“大坝寿命”,可能脑子里就会想,是不是跟咱们家里的电器一样,有个保质期,比如说能用一百年,到时间了就得报废?
网上也确实流传着“设计寿命一百年”的说法。
其实,这是一个挺大的误解。
这个“一百年”,指的并不是整个大坝主体结构的寿命,而是指大坝上的一些像发电机组、金属闸门、升船机这些需要不停运转、会产生磨损的“零件”。
这些设备就像咱们家里的汽车,开久了轮胎要换,发动机要保养,一些部件到了年限也需要更新换代。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维护过程,任何大型工程都避免不了。
但是,这些“零件”的寿命,跟大坝本身那个庞大的“身躯”的寿命,完全是两码事。
那么,大坝的主体结构能用多久呢?
要搞清楚这个,咱们得知道三峡大坝是个什么类型的坝。
它的学名叫“混凝土重力坝”。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特别好理解。
所谓的“重力坝”,就是它根本不靠什么巧劲儿去拦水,它靠的就是自己实实在在的重量。
它就像一座人工浇筑出来的大山,稳稳当当地“坐”在长江的河床上。
你想想,长江的水再大,它能把一座山给推走吗?
显然不可能。
整个三峡大坝,用了大约28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和将近60万吨的钢材,这个重量是天文数字。
它就是用自己庞大到难以想象的体重,把上游汹涌的江水牢牢地压在身下,让水流变得温顺。
所以,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堵墙“站”在那儿硬扛洪水,它从建好的第一天起,就是以一个极其稳定的“坐姿”或者说“躺平”的姿态存在的。
既然它本来就是“坐”着的,也就谈不上被水“推倒”了。
只要地质基础不出问题,加上我们国家现在持续不断的现代化监测和维护,大坝的主体结构可以说非常非常长久,理论上说它能和山川共存,也一点不夸张。
所以,担心大坝主体会在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后垮掉,这个顾虑基本上是可以打消的。
说完了寿命,咱们再来算算第二笔账,也是大家特别关心的经济账:那2500亿的投资,收回来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早就收回来了,而且可以说是赚翻了。
这笔账不能只看表面,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综合看。
最直接的一笔收入,就是发电。
三峡水电站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的发电能力超乎想象,简直就像一台巨大的“印钞机”。
从它开始并网发电到现在,光是卖电产生的收入,就已经超过了3500亿元人民币。
咱们来做个简单的算术题,3500亿减去2500亿的建造成本,还净赚了1000个亿。
也就是说,单单靠发电这一项,三峡工程就已经完全回本并且实现了盈利。
这还没算上它作为清洁能源,每年替代了大量燃煤发电,为咱们国家减少了巨量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这个环境效益如果换算成钱,又是一笔不可估量的巨大财富。
但是,如果只看到发电的收益,那就太小看三峡大坝了。
它真正无可替代的巨大价值,体现在另外两个“看不见”的方面:防洪和航运。
这才是真正的大头。
长江在历史上是一条喜怒无常的河流,中下游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自古以来就是水患重灾区,“十年九淹”是常有的事。
老一辈的人可能都还记得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多么惨重的损失。
而三峡大坝建成后,就相当于在长江上游装上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水龙头开关”。
汛期的时候,上游来多少洪水,它都能先拦在水库里,然后根据下游的承受能力,再平稳地、可控地往下放水,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洪水一来、大家只能听天由命的局面。
根据官方统计,在过去十几年里,三峡大坝成功地把好几次足以造成巨大灾害的特大洪峰,都削减成了安全的水流。
据水利专家们保守估计,这些年来,因为有了三峡的调控,我们国家避免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高达7200多亿元。
2500亿的投资,光是防洪这一项带来的安全保障,就已经换回了三倍的回报。
更重要的是,它保护了下游数以亿计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大家能够安居乐业。
这份安宁和稳定,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再说说航运。
在三峡大坝建成以前,长江三峡那一段是出了名的航运险滩,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大一点的货船根本不敢走,航运能力非常有限。
大坝建成后,上游水位抬高,险滩变成了平静的湖面,形成了一条几百公里长的深水航道。
过去的小木船、小火轮,换成了现在的万吨级巨轮船队。
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一下子从过去的“乡间小路”升级成了“水上高速公路”。
这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货运量成倍增长,物流成本大幅下降了超过三分之一。
这极大地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重庆、武汉、南京等一大批城市因此受益,整个长江经济带都被盘活了。
据估算,由航运改善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溢出,已经超过了2.3万亿元。
这个数字,又是建造成本的多少倍?
这笔账算下来,简直惊人。
所以综合来看,当我们评价三峡大坝的时候,眼光一定要放得长远一些。
它不仅仅是一座水坝,更是我们国家投入未来的一个超级战略资产。
它的回报,不仅体现在电费单上,更体现在我们每年安然度过的汛期里,体现在长江两岸繁荣的城市和忙碌的港口中。
而且,在建设三峡这个世界级难题的过程中,我们国家自己的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大型装备制造能力都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提升。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基建能有“基建狂魔”的称号,很大程度上都是当年在三峡工程这个“练兵场”上打下的坚实基础。
这种无形的国家实力提升,其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可以说,三峡工程是一项真正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它带给我们的回报,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投资,并且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将持续不断地为我们国家和人民创造着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