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风向,A股下周迎复杂走势,投资策略需提前布局
2025年6月初,早晨9点半,上海一处交易员办公室里,三个屏幕同一个板块同时炸裂,成交额从前一日的6800亿直接跳到1.2万亿,键盘声像鼓点,手机通知像鞭炮,我问值班的李先生,“你觉得还能冲吗?”他说:“现在的节奏只剩情绪,节后谁顶得住?”这句话像放在舌尖的钉子,扎得很真。 三个月前,大家还在喊“银行牛”,那时候基金发售页的评论是一片欢乐,理财博主截图晒成交,社群里有人说:“稳得很,躺赢就好”,结果站在风口的是热钱和情绪,到了2025年5月,主线在热炒中翻车并不意外。 再看时间线:2025年5...
2025年6月初,早晨9点半,上海一处交易员办公室里,三个屏幕同一个板块同时炸裂,成交额从前一日的6800亿直接跳到1.2万亿,键盘声像鼓点,手机通知像鞭炮,我问值班的李先生,“你觉得还能冲吗?”他说:“现在的节奏只剩情绪,节后谁顶得住?”这句话像放在舌尖的钉子,扎得很真。
三个月前,大家还在喊“银行牛”,那时候基金发售页的评论是一片欢乐,理财博主截图晒成交,社群里有人说:“稳得很,躺赢就好”,结果站在风口的是热钱和情绪,到了2025年5月,主线在热炒中翻车并不意外。
再看时间线:2025年5月中旬,TMT赛道连拉七周阳线,周五又放量横盘,成交量比周均放大近60%,有人在群里说“有人在出货”,却没人能准确点名是谁——这就是市场的残酷,数据背后往往藏着不同目的的手。
换个角度,左侧投资者的节奏不同,他们在4月开始分散买入那些被冷落的科技小盘,目标放长线,三年以上的那种,低成本,慢成长,这批人在6月第一周被动地看着短线热潮被吹上天,嘴里念着“不着急”。他们的仓位不像短线那么紧,心理防线却比谁都薄,因为大盘随时可能来个中期调整。
中期调整的触发点在哪里?有个简单的观察,6月初到交易日结束,市场内每日换手率比年初平均高出约0.8个百分点,换手带来获利盘出场,获利盘去哪儿——不是全都撒手不管,而是部分转向低位筹码建仓,这种“跑步换位”的画面你在盘后数据里能看到,但感受不到热度,像暗潮。
我在深圳一个路演会结束后,听到一段对话,主讲人说:“短线要去鱼多的地方”,台下一位私募经理回应:“鱼多也有鲨,别忘了”。这句话同盘面上的喊单不一样,带有现场的温度——既有焦虑也有狡黠,市场正在跟信心做拉锯。
现在的问题是,短线玩家把注意力集中在TMT和容易暴富的赛道,日内成交量把他们绑在了高波动上,结果是:热闹处往往伴随最危险的吸引力。2025年6月10日至12日,几只热门科技股在三交易日内单只换手率超30%,隔夜溢价和高波动吸引了更多追涨单,但也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回撤”,个股的换手率和股价波动并不总是正相关,短线玩家容易在断层里被动离场。
有人会问,难道没法判断顶部吗?我反问:你能在周五午后看出周一的资金流向吗?市场不是钟表,有太多人的节奏不同,社会情绪、利好消息的节奏、基金调仓期——这些都能在几天内改变游戏规则。这也说明,为何“预判顶部”常常像赌博。
现场记录里还有些耐人寻味的碎片:有券商销售凌晨三点钟发的语音,催促客户抓短线;有私募在周末盘点仓位,语气里带着疲惫;有散户在直播间反复问“是不是抄底?”,主持人回了句“抄底是智商税”,这不是煽动,是事实感的流露,市场的每个角落都有这类真实的“破绽”。
换个角度看监管和产品层面,指数基金、红利基金那波热潮在今年上半年推高了很多板块的估值,随后有资金分流到成长赛道,造成短期资金错配,而一些基于情绪的配置又放大了回撤风险,短期博弈与长期资产配置间的摩擦明显。
我不建议也不会给出万能公式,但给出三点务实建议给不同节奏的参与者,短线者要在波动率中控制仓位和止损,别把全部希望押在“再冲一下”;左侧者则要耐得住寂寞,关注低位筹码的真实进展和基本面,别被日内情绪绑架;机构和中长期资金要认识到市场分层的现实,做好仓位切换和换手率风险管理。
留个问题:下周会怎样?市场可能继续在高波动里寻找平衡,或者在一周内把部分涨幅回撤,但有一点清楚——谁在热闹里,谁在角落建仓,这场切换早已开始,情绪会制造狂欢,也会制造裂缝,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