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特使团刚走,王毅当面提三大要求,李在明还能在中美间走钢丝吗?
2025年8月24日,中韩两国迎来建交第三十三周年纪念日。这天,韩国总统李在明派出的特使团浩浩荡荡抵达北京,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不少新看头。打头的是前国会议长朴炳锡,团队里还有不少对中国事务门儿清的“中国通”。 朴炳锡人还没坐稳,就公开喊话,期盼两国关系能“正常化”。这次拜访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李在明总统上任后,在国际大变局里,布下的一盘多边外交大棋。要知道,他此前已经跑了一趟日本,又去了美国。 中方外交部长王毅亲自会见了韩国特使团。王毅部长在会见时,重申了中国对两国关系的长期重视,并语重心长地呼...
2025年8月24日,中韩两国迎来建交第三十三周年纪念日。这天,韩国总统李在明派出的特使团浩浩荡荡抵达北京,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不少新看头。打头的是前国会议长朴炳锡,团队里还有不少对中国事务门儿清的“中国通”。
朴炳锡人还没坐稳,就公开喊话,期盼两国关系能“正常化”。这次拜访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李在明总统上任后,在国际大变局里,布下的一盘多边外交大棋。要知道,他此前已经跑了一趟日本,又去了美国。
中方外交部长王毅亲自会见了韩国特使团。王毅部长在会见时,重申了中国对两国关系的长期重视,并语重心长地呼吁双方,要牢牢记住建交时的那份初心,一起把关系搞稳、搞好。
朴炳锡此行,还捎来了李在明写给习近平主席的亲笔信。信中不光提到了想重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意愿,更诚邀中方出席今年10月在庆州举办的APEC会议。
特使团的北京之旅,一共持续了四天,直到8月28日才圆满结束。这短短几天,却承载着两国关系未来走向的深远期待。
经济冷风吹,韩国急转弯?
韩国经济这几年是真不好过,三星、现代这些大企业都喊着日子难。这可把韩国政府急坏了,不得不重新琢磨自己的对外经济策略。对华出口一路下滑,有消息说今年上半年直接掉了两位数百分比,韩国GDP增长被拖得够呛。
韩国智库以前就测算过,对华贸易要是跌个10%,韩国GDP就得缩水1.8%。2025年二季度的数据更扎眼,对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4%,反倒是对美国出口逆势涨了12%。可总量上,跟中国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尤其像半导体这种核心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高得吓人,超过六成。一旦贸易卡了壳,那些企业可能就得关门歇业。所以说,赶紧把对华经贸关系修好,这事儿真是刻不容缓。
韩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安全靠美国,经济吃中国”的“安美经中”模式,现在是面临真挑战了。2024年,韩国对美出口占比竟然头一回超过了对华,这可真算得上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李在明政府也承认,老一套玩不转了。他在美国智库CSIS演讲时,直接就说“安美经中政策已经走到尽头”,得在新国际格局下重新调整。韩国外交部已经启动了“对外战略大讨论”。
他们请各界精英一起合计,“后安美经中”时代到底该咋办。韩国特使团这次访华,可没少推销文化产业和文创市场,希望能让这些企业重新杀入中国市场。
他们还见了商务部长王文涛,双方聊了聊怎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加快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的可能性。
朴炳锡也坦白,两国在文化认知上确实有差异,市场开放这事儿,急不得,得慢慢来。韩国企业界普遍呼吁政府赶紧动起来,修复对华关系以提振国内经济,毕竟中国市场对其经济至关重要。
大国博弈,韩国走钢丝?
李在明政府搞的“实用外交”,说白了就是针对不同国家,玩不同的外交套路,想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里掌握主动权。骨子里,这不就是在中美之间,找一个能让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嘛。
虽然李在明竞选那会儿,信誓旦旦地说“韩国不应该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可他上任后的就职演说里,却把“韩美同盟是外交根基”挂在嘴边。对中国呢,就说得特别谨慎。
他拒绝中方发出的“九三阅兵”邀请,还优先跑去美国和日本,这些动作,外界普遍觉得,就是他想“撕掉亲华标签”的信号。
李在明访问美国的时候,美方接待规格那叫一个低,创下了韩国总统访美的新纪录。就派了个副礼宾长和一位韩裔上校去接机,欢迎仪式上就送了个纪念币。
更让人心寒的是,美方还给韩国提了一堆苛刻要求,比如要提升驻韩美军的“战略灵活性”,允许他们插手朝鲜半岛以外的冲突。
美方还狮子大开口,要求韩国对美投资高达3500亿美元,而且其中九成的收益都归美国企业,这简直是给韩国经济套了个大枷锁。
再加上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位,韩国未来可能面临更多军费分摊和采购美国商品的压力,甚至还得在台海这些敏感问题上被迫站队。
韩国国内对前政府那种“过度偏向美国”的政策,也开始有了反思,觉得经济没啥好处,文化影响力也跟着下滑。
韩国也想修复跟日本的关系,李在明跟日本首相的会谈,表面上看是和和气气。可二战成果这些历史老问题,始终是两国关系的心结,想完全信任,哪有那么容易。
在中美掰手腕的大背景下,韩国能腾挪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它这种“三头讨好”的策略,搞不好最后会落个“两头落空”的尴尬境地。
中方也一直在盯着,韩国能否在美国压力下,在台海等敏感问题上,保持自己的独立立场,别跟着瞎掺和。这可是检验它“实用外交”是不是真有诚意的关键考题。
信任重建,路在何方?
中方对关系改善当然是抱有期待的,但也把要求摆得明明白白。王毅部长强调,双方得好好处理敏感问题,多找共同利益,改善老百姓的感情。
他还特意指出,中国对韩国的政策是稳定且连续的。中方特别关注“萨德”这个老问题,还有对华为这些中国企业的限制,觉得这些才是恢复正常经贸往来的实实在在的障碍。
中方还特别提出,韩国国内现在“反华情绪”越来越重,韩方得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来管管。
王毅部长的这番话,字里行间都透着中国作为大经济体的自信,不愁没合作伙伴。
朴炳锡在亲笔信里,表达了想重启战略伙伴关系的强烈愿望,也再次邀请中方参加APEC峰会,同时表态韩国尊重“一个中国”原则。
韩方回应说,李在明政府会考虑处理那些超出正常言论自由范围的“违规行为”。
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也定好了9月3日要来北京,参加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今年正好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朝鲜半岛光复80周年。
中方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并且强调要共同捍卫二战的胜利成果。中方反复强调,睦邻友好才是王道,是正确的选择。
两国老百姓之间的交流基础还在,这有助于拓展共同利益,也能改善国民感情。
虽然韩国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韩流”在中国仍有一定粉丝基础,文化交流依然有恢复的潜力。
最近,中韩旅游签证互免政策也重新启动了,这可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预示着两国正常民间互动有望回归。
笔者以为
这次特使团访问北京,只是中韩关系发展的一个开端,绝不是终点。中方会紧盯着韩方后续在萨德、对华限制、台海这些问题上的实际行动,光说不练可不行。
在外部压力山大的情况下,韩国能不能真正坚守住自己的国家利益,不在敏感问题上跟着瞎胡闹,这将是它外交政策能不能真正走上正轨的关键一役。
中韩关系的改善和深化合作,不光对各自的经济发展是好事,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韩国国内对修复对华关系这事儿,意见可不统一,有人支持,也有人担心会得罪美国。
李在明政府必须在国内对华政策的不同声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协调好党派和选民的意见,才能保证外交政策的连贯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