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铱”差价,万亿市场的“鬼故事”:揭秘黄金掺假黑幕,谁曾“翻车”
1%的“铱”差价,万亿市场的“鬼故事”:揭秘黄金掺假黑幕,谁曾“翻车” 作者:赧水书院的书-院的书虫 “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古训,既是对黄金物理属性的精准描述,也寄托了我们对“诚信”这一至高品质的期盼。然而,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即便是这亘古不变的“真金”,也难逃被“李鬼”染指的命运。 从古时“金包银”的粗劣手法,到如今令人防不胜-防的“铱”代“金”高科技,黄金掺假的手段,正在不断地“迭代升级”。一旦中招,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便是真金白银的巨大损失。那么,当下市场中,黄金掺假的主要手段究竟有哪...
1%的“铱”差价,万亿市场的“鬼故事”:揭秘黄金掺假黑幕,谁曾“翻车”
作者:赧水书院的书-院的书虫
“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古训,既是对黄金物理属性的精准描述,也寄托了我们对“诚信”这一至高品质的期盼。然而,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即便是这亘古不变的“真金”,也难逃被“李鬼”染指的命运。
从古时“金包银”的粗劣手法,到如今令人防不胜-防的“铱”代“金”高科技,黄金掺假的手段,正在不断地“迭代升级”。一旦中招,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便是真金白银的巨大损失。那么,当下市场中,黄金掺假的主要手段究竟有哪些?在历史上,又是否有知名品牌,曾在这条诚信的“红线”上,栽过跟头?今天,我们就来为您揭开这层金灿灿的“画皮”。
一:“现代炼金术”——黄金掺假的四大主流手段
如今的黄金掺假,早已不是简单的“镀金”那么粗劣。造假者会选择那些与黄金在密度、延展性、颜色等方面极为相似,但价格却天差地别的金属,进行“天衣无缝”的融合。
手段一:掺“铱”——最“专业”、最难防的“王者级”造假
作案工具: 金属“铱”(Iridium)。
作案手法:
密度伪装: 黄金的密度约为19.32g/cm³,而铱的密度高达22.42g/cm³。造假者会将铱与一些密度较轻的金属(如铜、银)按特定比例混合,制造出密度与黄金几乎一模一样的“铱合金”。
熔点优势: 黄金的熔点是1064℃,而铱的熔点高达2410℃。造假者会将铱颗粒混入黄金原料中,在黄金熔化的温度下,铱依然是固态。这样,铱便能均匀地分布在金条或金饰中,如同“芝麻混入面粉”,从内部实现掺杂。
危害性:这是目前最难被检测的掺假方式。
肉眼、手感无法分辨: 掺铱黄金在颜色、重量、手感上,与纯金几乎无异。
普通火烧无法识别: “真金不怕火炼”在此失效。火烧后,黄金依然不变色。
常规检测仪可能“失灵”: 只有通过专业的、能检测金属内部成分的光谱分析仪(如XRF),或采用“熔炼法”才能发现。普通的“吊水法”测密度,完全无效。
利益驱动: 铱的价格,远低于黄金。哪怕只掺入1%,对于动辄数公斤的黄金原料加工而言,都是一笔惊人的“黑色利润”。
手段二:掺“铼”——“铱”的廉价替代品
作案工具: 金属“铼”(Rhenium)。
作案手法与危害性: 与掺“铱”类似。铼的密度也极高(21.04g/cm³),同样可以通过与轻金属混合,来伪装成与黄金相同的密度。其检测难度,同样很高。
手段三:掺“钨”——多用于“金包钨”
作案工具: 金属“钨”(Tungsten)。
作案手法: 钨的密度与黄金也极为接近(19.3g/cm³)。但钨的熔点极高(3410℃),且性质较脆,很难与黄金完美熔合。因此,掺“钨”更多地用于制造**“金包钨”或“金镶钨”**的产品。即,用一层真的黄金,包裹住一块同等重量的钨块。
危害性: 这种手法,多见于金条、金块等实心、大克重产品。对于空心的金饰,较难施展。通过破坏性检测(如剪开、钻孔),或高精度的无损探伤设备,可以识别。
手段四:镀厚金——“李鬼”穿上“龙袍”
作案工具: 铜、银等廉价金属。
作案手法: 这是最传统,也是技术含量最低的造假方式。即,以铜或银为“胎”,在其表面,通过电镀工艺,覆盖上一层较厚的黄金。
危害性: 这种假货,虽然能骗过肉眼,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佩戴久了,或稍加刮擦,便会“原形毕露”。用火一烧,更是会迅速变黑。其重量、密度,也与真金有明显差异,稍有经验便可分辨。二:前车之鉴——谁曾在这“火炼”中“翻车”
谈及知名品牌的黄金掺假事件,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的,莫过于曾震惊全国的**“金凰珠宝假黄金”**一案。
事件主角: 金凰珠宝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国内最大的黄金首饰制造商之一,A股上市公司。
事件经过:从2015年起,金凰珠宝以其持有的“AU999.9足金”金条为抵押,向多家信托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的融资,总额高达200亿元。2020年,随着部分信托产品到期,金凰珠宝无法兑付,信托公司在处置抵押的黄金时,进行抽样检测,结果令人震惊:这些所谓的“足金”金条,其核心成分,竟是“铜合金”,表面仅为镀金!
作案手法:这便是典型的、大规模的“金包铜”。金凰珠宝利用其在业内的“信誉”与“品牌”作掩护,用假黄金,从金融机构手中,套取了巨额的真实资金。
事件影响:此案,被称为“200亿假黄金骗贷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假黄金案件之一。它不仅导致了金凰珠宝的最终退市、破产,更严重地,是动摇了整个黄金产业链的“信任”根基。它让人们意识到,即便是来自“知名品牌”、“上市公司”的黄金,也并非绝对的“保险箱”。
三:如何避坑?
“金凰”一案,为所有黄金消费者,敲响了最响亮的警钟。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钱袋子”?
索要并核对“三证”: 购买时,务必索要发票、质量保证单(“金”字“Q”标志)以及权威机构的鉴定证书。
支持复检: 购买后,若仍不放心,可以去当地权威的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复检。
警惕“超低价”诱惑: 黄金是全球统一定价的商品,其价格极为透明。任何远低于当日国际金价的“好事”,背后都必然藏着“猫腻”。
尊敬的读者,您在购买黄金时,有过怎样“斗智斗勇”的经历?您对此又有何防骗心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经验。若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警醒,请不吝点赞并关注“赧水书院的书虫”,让我们一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