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蒋介石在策略上的较量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几个月内占领了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 古今中外, 国土沦陷之际,当政者奋力反击,收复失地乃不可推卸责任。当时,中国拥有全国政权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无论从政府职责还是道义上讲,蒋介石都应该集中武装力量、动员民众起来反击侵略,收复失地 。 然而,蒋介石却喊出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集中50万部队在江西“剿共”,而不是把部队开往东北抗日前线,收复失地。 蒋介石高喊攘外必先安内 这种做法,明显是不合情理的。蒋介石为什么这样做呢?在蒋介石的头脑里...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几个月内占领了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

古今中外, 国土沦陷之际,当政者奋力反击,收复失地乃不可推卸责任。当时,中国拥有全国政权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无论从政府职责还是道义上讲,蒋介石都应该集中武装力量、动员民众起来反击侵略,收复失地 。

然而,蒋介石却喊出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集中50万部队在江西“剿共”,而不是把部队开往东北抗日前线,收复失地。

蒋介石高喊攘外必先安内

这种做法,明显是不合情理的。蒋介石为什么这样做呢?在蒋介石的头脑里,他认为日本侵华是皮肤上长点癣,好处理,而共产党是心腹大患,必须先解决。他喊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一方面当做不抗日的挡箭牌,一方面为“剿共”找理论上的依据。

这个口号,不是蒋介石的发明 ,中国古代就有这个说法,可以说有“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管子》说,“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

南宋朱熹明确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批评朝廷抗金不得力,就是没有把内部的事情处理好。

从历史经验上讲,不管是一国还是一个家庭,内部乱嘈嘈的,吵吵闹闹,确实没办法对外谋事。

蒋介石喊出这个口号,就为他“剿共”找到了历史依据,确实能蛊惑人心 。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际,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毛主席高瞻远瞩,工农红军放弃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宣传口号,提出了“停止内战、团结御侮”的口号。

“御侮”也是有来历的,有句成语说“兄弟阋墙而御外侮”。 兄弟在院子里打架斗殴,即使打得头破血流,如果遇到强盗打上门来,就会立即停止打架,转身共同对付外敌。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团结御侮”比“攘外安内”更能赢得人心,更有凝聚力。

蒋介石虽然是军人出身,却不是一介武夫,有计谋有能力,一代枭雄。1923年,国民党召开“一大”的时候,蒋介石连个中央委员都不是,地位远在汪精卫之下。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架空汪精卫,北伐扫平军阀,迅速崛起,掌握国民党全国军政大权。

毛主席给抗大学员上课

然而,在毛主席面前,论文化底蕴、历史经验、把握战争走向的宏韬伟略,蒋介石的确是差几个档次的。

毛主席用“团结御侮”轻松化解了蒋介石的“攘外安内”。

正是在“停止内战团结御侮”的号召下,全国各民族、各界人士,筑起血肉长城,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潮中。

连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张学良 ,就不满他的“攘外安内”国策,毅然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他改组政府,放弃不抵抗政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

对一个政党来说,制定的政策必须切合实际,合乎时代,深得民心,受到社会各界拥护,这个政策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贯彻下去。否则,不管怎样包装,怎样找历史依据,怎样高喊口号,结果就是南辕北辙,“逆之则亡”。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主席的人民战争、统一战线、敌后根据地建设,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直接把侵华日军陷入汪洋大海。

而《论持久战》更是无法破解的阳谋,向全世界包括日本人 ,明确宣示抗战的战略,取得胜利的方法策略。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120多万人,根据地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国共合作上了共产党的当”。

其实,这不是蒋介石上当的问题,是他的谋略远在毛主席之下 ,是他的政策不得民心。

黄河决口

蒋介石扒开黄河,淹死了三千多日军,却让人民淹死90多万,上千万人无家可归。这样的“损招” ,连敌人就认为“太过狠毒”。

一个狠毒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人民领袖,怎么可能名垂青史呢?!

狠毒人的谋略,基本上都是阴谋,见不得阳光。

遇上毛主席,蒋介石的失败,注定是不可避免的。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

电话:

邮箱:

QQ:

足球资讯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