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工通知书“切西瓜”成往事,明年不再发放,网友讨论炸锅了
去年那个用北京化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切西瓜的视频,放到今天,简直就是经典。 但你能想到的,不仅是这个举动的搞笑,更是那股你竟然能用它切西瓜的诧异感。 这不光是个笑话,这是个社会文化的大辩论。 就因为这个视频,北京化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了所有人的话题。 几天前,校方宣布明年不再发放那种碳纤维材质的通知书了。 原因? 安全隐患、成本、以及那股高级黑的尴尬。 一时间,舆论炸了。 支持的说,别再拿一个象征未来的东西去切西瓜了,这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学校。 反对的则觉得,这张通知书设计精良,是学校实力的象...
去年那个用北京化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切西瓜的视频,放到今天,简直就是经典。
但你能想到的,不仅是这个举动的搞笑,更是那股你竟然能用它切西瓜的诧异感。
这不光是个笑话,这是个社会文化的大辩论。
就因为这个视频,北京化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了所有人的话题。
几天前,校方宣布明年不再发放那种碳纤维材质的通知书了。
原因?
安全隐患、成本、以及那股高级黑的尴尬。
一时间,舆论炸了。
支持的说,别再拿一个象征未来的东西去切西瓜了,这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学校。
反对的则觉得,这张通知书设计精良,是学校实力的象征,岂能被无视?
你看,北京化工大学其实是想展示自己的硬实力。
碳纤维,比纸张好太多,轻便、坚韧。
它不仅在外形上炫酷,更代表了学校在材料科学方面的特色。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预料到,这个高级的设计会在网上被解构成搞笑和低级的标签。
说到底,学校本来想让人看到的是科技和实力,结果却变成了切西瓜,还引得全网笑话。
至于安全性,你觉得那个材质看起来像会伤到人吗?
也许没那么严重,但你敢打保票,拿到手的那一刻,某个不小心的动作不会让你手指划个口子?
再者,这种设计的成本可不低,每一张碳纤维材质的通知书,制作费用可是普通纸质的几十倍。
学校肯定考虑到这点,毕竟谁也不想为几千份炫酷的通知书背上成本负担,更何况,大家的目的本来是为了经济节约,不是为了炫技。
有时候,创新是双刃剑。
它能把你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能把你砸进坑里。
像这次的碳纤维通知书,原本想要给学校增加独特性,结果却引来了不可预见的舆论风暴。
你以为这次的反响只是个意外?
也许吧,但这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普遍现象:过度的创意可能会有反效果,尤其是在这信息泛滥、舆论瞬息万变的时代。
事实上,校方的这次决定,一方面出于对安全的考量,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学校的形象在切西瓜事件中已经受损。
碳纤维这玩意本来就有点锋利,拿来当通知书发下去,怎么可能不引起一些麻烦?
一旦成了笑柄,这创意背后的精髓就被所有人忽视了。
而最让人无奈的是,许多网友的观点并非站在安全性上,而是在尊严上发力。
一些人认为,这个举动简直是在亵渎那份通知书的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的创新完全被误解,最后反而成了公众批评的对象。
更有些人觉得,这是校园文化的一场高级黑。
他们说,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应该是严肃的,代表着教育和未来,不是拿来当道具搞笑的。
至于校方的回应,也没能平息大家的情绪。
说真的,学校如果直接跳过炫酷那一环,改成普通的纸质通知书,反倒没人会有啥意见。
就像个普通的班级通知,大家看完也就看完了,哪有那么多事儿?
而这场风波也暴露了一个社会你总是想打破常规,但最后可能被常规给打回原形。
现在,北京化工大学做出的决定,能算是个教训吗?
也许这正是最好的回应方式避免更多的麻烦,停止把创新和创意当成社会热点的制造机。
不过,说真的,谁能想到这场风波背后,竟然牵扯到这么多的细节和考虑?
一纸通知书,变成了社会文化的战场。
反正,等到明年,新一届的考生拿到的,将是普通的通知书。
也许它没那么炫酷,甚至有点平凡,但至少没有那么锋利,也不会成为笑话的主角。
到底是进步过头,还是创意太过?
这场切西瓜风波,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