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没见过面,世人不知,鲁迅原来是周总理的叔叔

如果谁跟我说,鲁迅是周恩来的叔叔,刚开始我也得瞪大眼睛琢磨一下:这俩人,一个是左手举笔、右手点灯的文坛斗士,一个是风里雨里的共和国总理,他们能是一家?可偏偏,家谱摊开,白纸黑字写着——鲁迅,二十代;周恩来,二十一代。辈分上,鲁迅就是周恩来的叔叔。这家世的事,比小说还拧巴,比段子还出人意料。 绍兴这地方,就是这么讲究讲理。河两边,各有一个“大户人家”,百草堂一边是鲁迅家,百岁堂一边是周恩来家。平时过年过节,很可能隔着水都能听见彼此家里的热闹。 别看后来鲁迅以“怒目金刚”闻名天下,小时候可也是家教...

如果谁跟我说,鲁迅是周恩来的叔叔,刚开始我也得瞪大眼睛琢磨一下:这俩人,一个是左手举笔、右手点灯的文坛斗士,一个是风里雨里的共和国总理,他们能是一家?可偏偏,家谱摊开,白纸黑字写着——鲁迅,二十代;周恩来,二十一代。辈分上,鲁迅就是周恩来的叔叔。这家世的事,比小说还拧巴,比段子还出人意料。

绍兴这地方,就是这么讲究讲理。河两边,各有一个“大户人家”,百草堂一边是鲁迅家,百岁堂一边是周恩来家。平时过年过节,很可能隔着水都能听见彼此家里的热闹。

别看后来鲁迅以“怒目金刚”闻名天下,小时候可也是家教严、家道盛,祖父周福清,不单是进士,还当过翰林、做过知县。当官儿不稀罕,能一门心思念书,混到翰林院,“体面”两字写满全脸。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他为了让儿子在科举场上轻松点,动了歪脑筋,给考官塞了点钱,结果被人逮了个正着。这一下,家道败了,尊严丢了,连鲁迅后来写字时的那股冷劲,都是在挨过饥荒、受过压抑里磨出来的。

再聊周恩来那边,也没比鲁迅家好到哪去。小小年纪,还没断乳,就被过继给无子的叔父,换了娘,换了家,从小就知道什么叫寄人篱下。幸好养母有文化,乳母能干,这些女人倒也把周恩来养得体体面面。四岁进私塾,起名恩来,字翔宇,名跟志气都不小。

一边是苦孩子熬成的文豪,一边是坎坷中长成的政治家。要说缘分,这两条平行线,本来八竿子打不着,可血脉拉下来,又正好在家谱里撞了个满怀。

等周恩来长大成人,成了叱咤风云的政治家,鲁迅也写就了满纸刀锋的杂文。鲁迅用笔救国,把社会的脓疮扒拉得清清楚楚;周恩来则直接走上了刀尖,觉悟社、地下工作,他干的每一件事都是把命豁出去的买卖。

两个人一头扎进了中国近代史的激流,只是方向不同,手段各异,目标却变成了一样——拯救民族。

时间到了1939年,正是抗战正酣,周恩来抽了个空子,专门回绍兴老家办件大事。不是回家看看老宅子那么简单,而是要去给祖宗烧香、给家谱续名。行李里装着钱也带着纸条,要让族里人备好祭品。他不仅到百岁堂和宗亲话旧,还带着大家一起祭祖。

他跪在祖坟前,那种情感,不止是对列祖列宗,还有一股子“血脉没断”的倔强。礼毕之后,他亲自把名字写进家谱。就在这个过程里,他手指划过那本厚重的家谱,发现了鲁迅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只差一行。鲁迅二十代,周恩来二十一代,长幼分明。

这样的关系,哪怕两人一辈子没见过,却也不是外人。周恩来对鲁迅的感情立马就变了,从崇敬、佩服,变成了一种骨子里的亲近。他知道,自己不仅是民族战壕里的同路人,还是自家人。这差得可多了。

事实说服人。1952年,许广平进了中南海,见到周恩来。周恩来直接来了句:“我应该叫您婶母。”这不是拍马屁,也不是玩笑,是发自心里的长幼有序。许广平一愣,周恩来却一点都不觉得别扭,称呼从没改过。

1969年,他又去见鲁迅的弟弟周建人。说出口的话:“建老,您是我叔叔。”全是家谱上说了算。不是寒暄话,是拆开了骨头都要认的亲。

连鲁迅去世前,还准备过一本《海上述林》送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可惜人生无常,书还没来得及送到,主人已经离开人世。这段未送成的礼物,成为遗憾,也是一种注定相通的默契。

还有一回,鲁迅托人捎火腿给毛泽东、洛甫和周恩来。火腿半路被扣,不服气就再买几只,这回终于送到。礼不在多重,而是心里装着那个人。有时候,他们连面都没见过,但心气儿是在一起的。

轮到周恩来当家作主,他在中南海的书架上,总得放上一套《鲁迅全集》。他自己说工作实在太忙了,读不细也看不全,但这套书,从来没挪过地方。很多场合下,他都会顺嘴引用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是随口而出,而是刻在心尖上。

有人觉得名字、籍贯、家谱,不过是形式。可在中国人的文化里,这些形式往往跟家国、个体、历史像麻花一样拧在一起,这就是血脉里的执拗。1946年,周恩来接受外媒采访的时候,说自己是绍兴人,生在淮安,人算是江浙人。听着平平常常,背后其实是种说不出口的深情。那趟回绍兴,他不仅是要给先人烧香,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名字写进那本厚重的老家谱。不让根断,不让魂散。

鲁迅走得早,没赶上那拨新中国的热闹。周恩来走得久,把那个时代的事磨进了骨头里。鲁迅留下书,周恩来留下国。他们这份亲情,最后交融进了民族命运,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有的人是堂兄弟,最后到老还各忙各的。有的人,血缘在,当面没说过却能在民族灾难面前默契十足。

这样想想,家谱、血亲、名分,未必都是过时的东西。有时候,它是我们与故乡、历史甚至梦想之间唯一的联系绳索。

所以说,不是所有血脉都能产生交情,但有些血脉,能在大时代里成为传奇。你可以在家谱上找到名字,但想留下价值,还得看你有没有像鲁迅、周恩来那样,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扭在一起。

如果你回头查自己那本家谱,会不会也在某个陌生名字上,看见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投影?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

电话:

邮箱:

QQ:

足球资讯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