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胡亥被误解千年?秦始皇或本意传位于他

秦始皇子嗣众多,一生都未正式册立太子,这就意味着他始终没有指定明确的皇位继承者。后来的主流看法普遍认为,秦始皇本打算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只是后来胡亥与赵高、李斯合谋伪造遗诏,篡夺了皇位。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基于《史记》的一段记载:秦始皇在沙丘病重时,令赵高起草文书,命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并返回咸阳参加丧礼。诏书已经封存,但未及派人送出,秦始皇便去世。文书和印玺都掌握在赵高手中,赵高由此扣留了这份给扶苏的诏书。 回顾这段史料,不难发现其疑点重重。其一,这份遗诏直接影响了权力的归属,对胡亥继...

秦始皇子嗣众多,一生都未正式册立太子,这就意味着他始终没有指定明确的皇位继承者。后来的主流看法普遍认为,秦始皇本打算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只是后来胡亥与赵高、李斯合谋伪造遗诏,篡夺了皇位。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基于《史记》的一段记载:秦始皇在沙丘病重时,令赵高起草文书,命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并返回咸阳参加丧礼。诏书已经封存,但未及派人送出,秦始皇便去世。文书和印玺都掌握在赵高手中,赵高由此扣留了这份给扶苏的诏书。

回顾这段史料,不难发现其疑点重重。其一,这份遗诏直接影响了权力的归属,对胡亥继位极为不利。如果胡亥和赵高赢得了政变,未必会留下如此重要的权力证据,倘若真的存在,很可能会被即时销毁;其二,这等关乎国家命运的决策,为何留在赵高手里,而不是立即传递到扶苏手中,实在令人费解;其三,既然有意立长子为嗣,扶苏却被长期外派北方军中,身在帝国权力之外,这种安排在秦始皇一贯精于权术的为人下,极为反常。如果要确保皇位传承,秦始皇不应毫无部署。

如此秦始皇到底打算将皇位传给谁,这个问题扑朔迷离。要理清这层历史迷雾,实际上要考虑三个关键环节。

扶苏被派往上郡监军,究竟属于磨炼还是惩处?扶苏与父亲思想截然不同,他笃信儒家,心性宽厚,且常冒犯父皇,坚持以仁政治国。史载扶苏数次谏言,无疑令秦始皇不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痛恨儒生之扰,故下令焚书坑儒,以酷烈手段整肃。不少学者认为,扶苏反对“坑儒”,频频劝谏,终被怒斥遣往边地,其本意是惩罚而非历练。但考虑到君权运作和秦始皇的智慧,他未必全然否定儿子。长子被外派军中,不排除积累威望的考量。如果秦始皇真看重扶苏的储君可能,根本不该让他长期远离咸阳,尤其自己多次外出巡游期间,没有召唤扶苏回朝,也没有安排支持扶苏的势力留守权都,而身边只留下与扶苏利益相悖的赵高、李斯和胡亥,这无疑为日后变局埋下隐患。显然,从事实秦始皇并无扶苏接掌帝国的具体谋划,或许只有在病重之际临时萌生此意。

秦始皇出巡时为何只带胡亥同行,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刻意选择?众所周知,父亲对子女常有偏爱,尤其是幼子。虽然胡亥并非最能担当大任者,却情商高、顺从,秦始皇对其情感深厚也是事实。从小,秦始皇就安排赵高这样精通律令的权臣教育胡亥,让其熟稔秦法,并时常带在身边耳濡目染,培养治理才能。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东巡,众多皇子之中,仅胡亥获陪同,还有赵高随行,权印与兵符都交由赵高掌管。如此安排,胡亥在父帝身侧一旦变故,就有条件控制帝国大权。无论是出于疏忽还是有意,秦始皇都为胡亥日后的掌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有理由推断他本意就是偏向胡亥,将权力枢纽与重要依仗悉数交托。

再看扶苏的继承权优势。从出身上,扶苏极可能是秦始皇原配所生,即所谓嫡长子。可惜的是,秦国并无“立嫡”、“立长”的明确传统。受东周以来中原礼法影响较少,秦国奉行有能力者为王,谁能守国卫疆,谁能承位。正如《春秋公羊传》所说,秦人不尚“嫡长制”,秦始皇的先祖多非嫡长子而得位。结合历史文献,秦始皇对储君之选,未必偏重长子,反倒是喜欢和重用少子胡亥更为合理。也正因此,他始终未正式设立皇位继承人,实际是希望胡亥历练成长,有朝一日成为合格继承者。

遗憾的是,历史的结局并不美好。胡亥继位后,政策失误、天怒人怨,导致大秦二世而亡,“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这一切,让后世史家和文人不断否定胡亥的合法性,将更多黑点加诸秦二世身上。但按照史料推演,秦始皇晚年的真实考量,或许就是把大秦的基业留给年幼的小儿子,而非人们普遍认定的扶苏。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足球资讯

电话:

邮箱:

QQ:

足球资讯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