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防长竟敢叫嚣武力介入,航母再临台海,紫石英号的悲剧将重演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最近撂下了一句狠话,声称倘若台海真有事,英国可准备好了,要跟盟友一道,在太平洋地区“参战”。这话一出口,无疑在国际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 一个地理上远离东亚的昔日帝国,突然间如此高调地宣称要介入遥远的台海事务,这究竟是实力展示,还是战略虚张?这样的姿态,不得不让人多想。 他的这番话,是在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停靠澳大利亚达尔文港时发出的。这艘巨舰于7月23日抵达库纳瓦拉海军基地,是自1997年以来,英国航母首次踏足这片遥远的南半球土地。 希利大臣与澳大利亚副总理理查德·马...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最近撂下了一句狠话,声称倘若台海真有事,英国可准备好了,要跟盟友一道,在太平洋地区“参战”。这话一出口,无疑在国际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
一个地理上远离东亚的昔日帝国,突然间如此高调地宣称要介入遥远的台海事务,这究竟是实力展示,还是战略虚张?这样的姿态,不得不让人多想。
他的这番话,是在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停靠澳大利亚达尔文港时发出的。这艘巨舰于7月23日抵达库纳瓦拉海军基地,是自1997年以来,英国航母首次踏足这片遥远的南半球土地。
希利大臣与澳大利亚副总理理查德·马尔斯一道,于7月27日在“威尔士亲王”号的甲板上,共同向外界传递了这一强硬信号。这个画面本身,就耐人寻味。
航母舰长詹姆斯·布莱克莫尔也直言,此次远洋部署是“英国近年来面临的最大考验”。他甚至表示,不排除其航母编队未来通过台湾海峡的可能。
今天的英式“出牌”
其实,就在希利这番话前不久,太平洋上已经挺热闹了。7月18日,在澳大利亚北部的帝汶海域,一场多国联合军演就已悄然展开。
演习集结了包括美国“华盛顿”号航母战斗群、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战斗群在内的强大阵容。澳大利亚、挪威、加拿大海军的舰艇也加入其中,共计9艘战舰参与了这场双航母演练。
希利大臣强调,英国的力量源于盟友。他认为,英澳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联合演习,正是对潜在对手的一种威慑,也彰显了他们致力于维护所谓“国际规则秩序”的决心。
这艘“威尔士亲王”号此番大费周章地抵达澳大利亚,无疑是英国“印太倾斜”战略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显然是试图通过与美国、澳大利亚等盟友的紧密捆绑,特别是通过AUKUS这个联盟框架,来放大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昔日“日不落帝国”的荣光虽已远去,但英国似乎仍渴望在全球热点区域扮演重要角色。此次远征与言论,正是这种“全球英国”野心的一隅缩影。
然而,当人们审视其当前的军事实力时,不免会产生一丝疑问:这种言语上的强硬,到底有多少硬核实力作为支撑?答案或许并不那么令人信服。
长江上的“碰瓷”
我们把时间往前倒70多年,回到1949年的中国长江上。那时候,也曾发生过一次英国军舰的“强硬”闯入。那场遭遇,不仅让英国付出了沉重代价,更成为了一个旧时代终结的鲜明注脚。
那是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发起震撼世界的渡江战役。长江下游水域,炮声隆隆,战云密布。就在这关键时刻,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紫石英”号,赫然闯入了中国军队预定的渡江战区。
解放军方面多次发出警告,但“紫石英”号却对这些信号置若罔闻,继续上溯。最终,双方爆发了激烈的炮战。这艘本应代表“大英帝国”威严的军舰,在解放军的猛烈炮火下被击伤搁浅,动弹不得。
随后的救援行动也以惨败告终。英军先后派出“伴侣”号驱逐舰、“伦敦”号重巡洋舰以及“黑天鹅”号护卫舰前往增援,企图强行解救“紫石英”号。但这些“援军”均被解放军的炮火击退,自身也遭受重创。
紫石英号事件中,英军方面共有45人死亡,90余人受伤。而解放军的伤亡人数,根据记录显示,还要更多。这是一场让英国颜面尽失的军事行动,也彻底粉碎了他们对新生中国力量的错误认知。
事发后,时任英国反对党领袖的温斯顿·丘吉尔在伦敦叫嚣,要派遣航母到长江“打到他们满地找牙”。然而,这番威胁最终沦为一纸空文,英舰也未能再踏入中国内河一步。
“紫石英”号在江里被困了几个月,直到7月30号,才趁着台风夜偷偷溜走了。解放军当时是接到指示,没有主动去强力拦截,但在其武力威慑时则会击沉,最终放任其离开。
言论与实力的错位
把今天英国国防大臣的慷慨陈词,跟当年“紫石英”号的屈辱下场摆在一块儿看,就能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英国似乎总是在用“姿态”来弥补“实力”上的不足。
当年,英国自以为是的认为解放军武器落后,不敢对西方列强的军舰开火。这种帝国思维的傲慢与误判,最终让他们吃了个大亏。他们根本没想到,新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会那么大。
今天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其纸面实力也远非无懈可击。它设计上可搭载24架F-35B舰载机,然而现实是,目前它仅搭载了19架,其中还有一架来自美国海军陆战队。
这些F-35B战机故障频发,曾有一架甚至在印度趴窝一个半月,动弹不得。英国引以为傲的45型驱逐舰,也长期存在发动机故障问题,时常需要停靠维修,难以形成持续的远洋作战能力。
希利如今的言论,与当年的丘吉尔遥相呼应,都是一种对自身实力的过度自信,或是对历史惯性的盲目延续。其所谓的“维护国际规则秩序”,更像是在寻求一种合法性,以掩盖其有限实力下,意图搅动地区局势的战略焦虑。
当年的毛泽东主席在紫石英号事件中,果断下令“凡擅自进入者,均可攻击”,展现了新中国捍卫主权的坚定意志。这种原则性,正是其成功处理此次事件的关键。
同时,在紫石英号最终趁夜逃脱时,毛泽东的指示是“不主动拦截,但武力威慑则击沉”,这又体现了在坚持底线之下的策略灵活性。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也值得玩味。
从长江上的“紫石英”号,到今日远航印太的“威尔士亲王”号,场景虽变,但英国对华政策中那种“姿态超越实力”的逻辑似乎并未改变。英国国防大臣的台海言论,并非源于压倒性的实力支撑,更像是一种对帝国荣光的回响,以及对当前地缘政治挑战的焦虑宣泄。
他们想通过“印太倾斜”战略,还有像AUKUS这样的联盟,来重塑自己的全球影响力。但说到底,这种影响力大多是借盟友的东风,自身的硬实力,恐怕还撑不起那么大的野心。
“紫石英”号事件,早就把一个事实刻在了历史上:外国军舰在中国内河横行霸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次向世界宣示其国家主权的不可侵犯。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其中的逻辑却常常押韵。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在实力还是在捍卫国家利益的意志上,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所有意图干涉中国核心利益的国家而言,长江上的那一声炮响,依然是值得认真记取的历史镜鉴。